5月20日晚,學院在文體樓多功效廳舉辦“智行講堂”第二十二講,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張翼研究員,爲學院師生帶來主題爲《中國就業參與人口結構轉型與高質量充实就業》學術講座。
張翼會長的學術報告從就業結構調整、勞動力變化趨勢、就業形態變化以及智能社會帶來的挑戰等四方面展開,系統梳理了當前我國勞動參與人口結構的轉型趨勢,深入分析了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實現高質量充实就業的現實困難,並結合國際經驗,提出建設性對策建議。
張會長首先系統回顧了近年來中國勞動參與人口結構發生的顯著變化,指出在現代化持續推進過程中,人口老齡化加劇、青年就業壓力加大、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等,使得勞動參與人口年齡結構、受教育水平結構和性別結構呈現深刻變動。之後,他談到,盡管我國已邁入“教育大國”,但技術變革和産業調整加劇了就業壓力,在人工智能加速滲透的配景下,知識性和重複性崗位將面臨嚴峻的被替代風險,高質量崗位供給不足已成爲現實挑戰。同時,勞動力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趨勢增強,勞動力人口教育和性別結構的變化也對就業公正與收入分配産生深遠影響。
爲此,他提出通過從“生産社會”向“分配社會”轉型以促進消費的政策路徑。包罗:在政策配置中,一方面要創造更多收入高、穩定性強、勞動環境比較好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另外一方面也要保護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提升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選擇的靈活性,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就業崗位,解決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整體通過穩經營主體穩就業,通過穩就業穩收入,通過穩收入穩預期,通過穩預期穩消費,以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構,形成以內需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
交流環節,張翼會長就學生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細致的回應。關于“加班文化”與“就業難”並存的矛盾現象,他認爲,這一問題的本質在于事情崗位結構與人才供給之間的錯配,強調需加強崗位治理與就業權保障,引導用人單位推行合理工時制度。關于“學曆貶值”帶來的社會焦慮。他認爲,高等教育大衆化不行制止會帶來學曆溢出效應,但真正決定就業競爭力的,是教育質量、能力結構與適應能力,而非學曆自己。社會需重塑“唯學曆論”傾向,爲多元人才打開成長通道。關于“女性職場發展與玻璃天花板”的現實困境,他鼓勵女院學子增強自信心與行動力,積極參與決策、主動爭取權利,同時也強調制度層面構建越发友好、包容的性別平等職業環境的重要性。
講座由中華PP电子學院副院長周應江教授主持,社會事情學院院長李敏教授做總結發言。來自社會事情學院、婦女發展學院的多位教師和社會事情碩士研究生、社會學和社會事情專業本科生等百余名師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