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情碩士專業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生长,秉持社会主义焦点价值观,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正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及性别平等意识,热爱妇女事业,掌握社会事情的理论和要领,能够从性别视角进行政策研究与分析,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服务筹谋、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各层级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妇联组织、下层社区、视察咨询及评估机构的政策制定、社会服务、权益掩护与组织治理的应用型高级社会事情专业人才。该专业下设妇女服务、妇女生长、女性与流传、女性领导力与社会生长四个研究偏向,培养师资划分来自社会事情学院、妇女生长学院、文化流传与艺术学院、治理学院。
偏向一:婦女服務
偏向特色
婦女服務偏向緊扣新時代婦聯事情和婦女事情需要,旨在培養遵守專業倫理守則、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身心康健,掌握與婦女服務相關的理論和要领,熟知我國與婦女服務相關的政策,了解婦女服務的熱點問題,具備直接服務于婦女面臨的就業、貧困、康健、權益保護等所需的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和研究能力的研究生。
婦女服務偏向注重與行業機構深度相助,突出研究型學習和服務中學習的設計,在指導學生研究課題和服務項目的過程中,將混淆式多元課堂、案例教學和實踐基地教學等手段緊密結合,鍛煉學生開展基礎研究和實際服務的能力。
妇女服务偏向研究生导师由社会事情学院教师担任,社会事情学院设有社会事情专业和社会学专业。其中,社会事情专业建设于1993年,是海内高校最早建设的社会事情专业之一,2013年招收社会事情专业硕士。社会学专业2008年招收本科生。社会事情学院拥有全国一流的社会事情实验室,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运动,其学习条件、教学资源等处于全国领先职位。社会事情专业先后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學结果奖、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优质课程、北京市优质教材等,三位教师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一位教师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两位教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谓。
婦女服務偏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全人視角,強調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協調發展,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別意識,實踐能力突出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畢業生受到社會事情專業機構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社會事情學院與全國婦聯、國務院婦兒工委、北京市婦聯、深圳市婦聯、海南省婦聯、赤峰市婦聯等保持長期密切相助關系,承擔了多項有關婦女事情及政策的重大研究,在婦女社會事情、家庭社會事情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學術實力。近年來,獲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主辦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論壇會議,研究结果豐碩,與美國、加拿大、日本以及港澳台地區保持著良好的相助交流關系,與國際社會事情教育聯盟、中國社會事情教育協會、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會事情研究中心等機構保持長期密切事情聯系。
師資隊伍
婦女服務偏向現有校內導師13人,全部擁有博士學位,高級職稱占比47%。校內導師分別畢業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香港都市大學、德國奧爾登堡大學等境內外知名學府及研究機構。目前校外導師11人,皆爲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校外導師全部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其中,高級社工師1人,中級社工師9人。
就業領域
學生畢業後可在全國及各省市婦聯及其下設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基層社區、調查咨詢及評估機構等從事政策制定,社會組織服務與治理,項目策劃、執行與評估,社會調查研究等事情。
偏向二:婦女發展
偏向特色
婦女發展偏向緊扣新發展理念,爲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國情意識和社會性別意識,遵守專業倫理守則,掌握婦女發展和婦女服務相關理論和要领,了解國內國際社會與婦女發展和婦女服務有關的政策、执法、法規,具備從社會性別視角,圍繞婦女發展、婦女服務、家庭建設開展基礎研究,從事政策咨詢、婦女組織治理、婦女社會服務等實踐事情的社會事情專業研究生。
妇女生长学院是中华PP电子学院以妇女与性别研究与教学为主责主业的特色学院,下设女性学专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院、全球妇女生长研究院,拥有较为强大的師資隊伍,专任教师17人。社会事情妇女生长领域研究生培养事情主要由妇女生长学院教师肩负。女性学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女性学本科专业;2009年获批北京市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由教育部批准一本批次招生;2017年招收社会事情妇女生长领域研究生;2019年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一个实体研究中心(中国妇女生长研究中心),以及包罗性别平等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在内的六个非实体研究中心。妇女生长学院与国务院妇儿工委、全国妇联、北京市妇联等保持恒久密切相助关系,肩负了多项与妇女生长有关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在妇女理论研究、性别与公共政策、性别平等教育以及女性学学科建设、家庭学科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妇女生长学院教师围绕家庭暴力等议题提出的人大提案以及政策建议,加入《中国妇女生长纲要(2021-2030年)》(专家意见稿)起草事情,加入北京市妇女儿童生长计划十二五、十三五评估等,发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研究结果丰硕;主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聚会会议;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港澳台地域保持着良好的相助交流关系。
師資隊伍
婦女發展領域指導教師由校內優秀專業導師及校外資深行業專家構成。校內專業導師共11人,全部擁有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其中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比64%,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82%,校內導師學科配景多元,具有哲學、社會學、曆史學、傳播學、人類學、經濟學、人口學的學術訓練配景。校外導師共7人,全部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並且是所在行業中具有社會影響的專業人員或機構負責人。
就業領域
学生结业后的就業領域包罗机关、企事业单元、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专业社工机构等,可从事与妇女生长、妇女服务、家庭建设等有关的社工服务、项目治理、政策评估、教学科研等事情。
偏向三:女性與傳播
偏向特色
女性与流传偏向属社会性别研究和社会流传学交织学科领域,该偏向以我校社会事情学院和文化流传与艺术学院为依托,在我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與女性教席支持下培养研究生。该偏向针对社会性别与流传领域的差异研究主题,结合中国国情,培养具有性别意识和现实眷注,致力于推动社会流传中的性别平等文化和理念,具备全球妇女流传领域所需的筹谋、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的跨学科人才。
文化流传与艺术学院立足国家和妇女生长,以文学、艺术学为主体,以新聞流传学、设计学、戏剧影视学为生长偏向,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别文化,实践能力突出的跨学科应用型专业人才。文化流传与艺术学院包罗多个本科专业,如服装与衣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转达、网络与新媒体等,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累计培养千余名本科结业生。学院拥有智慧教室、专业演播室、专业录音间等种种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平台,可开展科研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运动,学习条件、教学资源优厚。拥有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双语精品课、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优质课程、北京市优质教材等。
師資隊伍
女性与流传研究偏向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团队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新聞流传学教指委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高级职称以上教师人数为13人,占比38.2%,博士15人,均结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
就業領域
具有跨學科優勢的學生畢業後可在與婦女服務、傳播相關的事情領域,如全國及各省市婦聯及其下設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區等從事項目設計、服務、治理與研究、文化建設與傳播等事情。
偏向四:女性領導力與社會發展
偏向特色
女性領導力與社會發展偏向以我校社會事情學院和治理學院人力資源治理專業爲依托,圍繞女性領導力與社會發展這一焦点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性別平等意識,深刻理解並掌握領導科學和社會組織治理的理論和要领,能夠基于國家宏觀社會政策,研究、分析、策劃、運作社會服務項目,具備動員、組織和推動婦女參與社會發展的領導能力的研究生。
人力资源治理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2年获批北京市专业特色建设点,2021年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學结果奖、北京市精品教材、北京市优质课程、北京市优秀教学治理人员等荣誉称谓。
該專業一貫注重學生女性領導力素質培養,整體構建起由內而外逐步提升的領導力發展四個層次框架。有模擬仿真綜合運營實驗室,重視基于實踐系統掌握現代組織治理理論和要领、掌握調查研究分析的技術和要领,並能夠運用所學理論、技術和要领解決實踐問題。畢業生廣受企事業等用人單位的好評。團隊承擔了科技部、全國婦聯、北京市教委多項有關女性人才成長、發展及政策的研究課題,在女性領導力、女性職業生涯規劃、女性創業、女性人才成長規律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结果。
師資隊伍
女性領導力與社會發展偏向現有校內導師12人,75%擁有博士學位,58%的教師有到國外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訪學研修經曆,高級職稱占比42%。校內導師分別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境內知名學府及研究機構。
就業領域
学生结业后的就業領域包罗机关、企事业单元、妇联、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从事人事治理、行政治理、社会服务项目筹谋与治理、咨询服务、政策分析与研究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