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
培養什麽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昔人雲:“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從曆史和現實的角度看,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維護政治統治、維系社會穩定的基本途徑無一不是通過教育。我國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爲基础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那將是教育的失敗。教育的失敗是一種根天性失敗。我們決不能犯這種曆史性錯誤!這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掌握的大是大非問題,沒有什麽可隱晦、可商榷、可含糊的。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習近平出席聚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宽大教师和教育事情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我們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推進教育現代化不能忘記初心,要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不斷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育事情的基础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偏向目標。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行能一帆風順,而是需要支付艱苦努力才气完成的任務。長期以來,各種敵對勢力從來沒有停止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從來沒有停止對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顛覆破壞活動,始終企圖在我國策劃“顔色革命”,他們下功夫最大的一個領域就是爭奪我們的青少年。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帝國主義說,對我們的第一代、第二代沒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麽樣,有希望。帝國主義的話講得靈不靈?我不希望它靈,但也可能靈。”現在算起來,在校高校學生或许就處在第三代、第四代這個範圍,以後還有第五代、第六代以及十幾代、幾十代人的問題。爭奪青少年的鬥爭是長期的、嚴峻的,我們不能輸,也輸不起。我們一定要警醒!
我們要培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具備什麽樣的基本素質和精神狀態,應該如何培養,我看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方面事情。
一是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定語就是“社會主義”,這是我們對培養什麽人的本質規定。我們培養的人,必須樹立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配合理想。沒有這一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不建设了。現在的青少年長期生活在宁静環境之下,沒有體驗過民族生死生死的苦難,沒有經曆過血與火的考驗,沒有參加過艱難困苦的奮鬥,人生閱曆很有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和長期教育,難以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要在學生中加強中國曆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産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新開放史等的教育,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焦点價值觀。只有社會主義才气救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要給學生講清楚這一被實踐證明了的曆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被任何幹擾所惑,立志肩負起民族複興的時代重任。
二是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愛國主義教育是世界各國教育的必修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1935年,在中華民族危急生死之際,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三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振奮了師生愛國鬥志。我看,這三個問題是曆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從少年兒童抓起,要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教育引導學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命運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紮根,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我多次強調,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要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産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三是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人無德不立,育人的基础在于立德。立德爲先,修身爲本,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邏輯。立德修身,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産生熱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所以,德育既是學生入學的第一課,也是學生離校前的最後一課,必須貫穿學生學習始終,貫穿學校事情各方面各環節,使學校真正成爲化育爲人的天地,而不僅僅是教授技术、發放文憑的場所。

2023年5月3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習近平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宽大少年儿童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这是習近平在学生农场同正在进行农业种植实践的小学生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加強品德教育,既有個人品德,也有社會公德、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大德。要堅持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焦点價值觀,做到品德潤身、公德善心、大德鑄魂。要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曾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學校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他回覆:“在幼兒園,我學到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要致歉”,“從基础上說,這是一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要教育引導學生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踏踏實實修好品德,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成爲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连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奇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串人才培養全历程。要深入挖掘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价钱值,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富厚营养,积淀学生文化秘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要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盛资源,让学生在秘闻深厚的课程教材中、在旅行名胜奇迹的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罗致中华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習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2日下午,習近平在新疆大学考察时,同师生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四是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學習知識是學生的本職。《論語》中講:“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非學無以廣才,要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骛求知問學,既要重視知識的寬度,也要重視學習的深度,在學習中增長見識,豐富學識,通曉天下原理,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做到敏于求知、勤于學習、敢于創新、勇于實踐,沿著求真理、悟原理、明事理的偏向前進。
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有中國情懷,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我國古代讀書人曆來有胸懷天下、匡時濟世的志向,也有天下爲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要教育引導學生關注世界形勢及其發展變化,成爲具有中國情懷、全球視野的人才,不僅能肩負起建設祖國的使命,而且能承擔起爲世界、爲人類作貢獻的責任。
五是要在培養奮鬥精神上下功夫。志存高遠是學習進步的動力。“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我講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支付更爲艱巨、更爲艱苦的努力。現在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在不愁吃穿的環境中長大,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堅強意志、刻苦耐勞精神需要比過去支付更多努力。今年5月,我在北京大學對大學生提出了“要勵志,立鴻鹄志,做奮鬥者”的希望。要讓青少年明白,無論任何時候奮鬥精神都不能丟,正所謂“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要對學生開展時代使命和責任意識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明白,如果想創造出彩人生,就必須樹立高遠志向,曆練敢于擔當、不懈奮鬥的精神,具有勇于奮鬥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剛健有爲、自強不息。
六是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全面發展。我國周朝的官學就要求學生掌握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可謂文理兼備。要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自我治理、學會同他人相助、學會過集體生活,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要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倡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教育氛圍,鼓勵學生善于奇思妙想並努力實踐,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以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
現在,全社會都關心青少年身體素質,青少年體質康健水平仍是學生素質的短板,“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前不久,我就我國學生近視呈高發、低齡化趨勢問題作了批示。這個問題嚴重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康健,學校和全社會要行動起來,配合呵護好孩子們的眼睛,讓他們擁有一個灼烁的未來。在體育鍛煉上學校也面臨许多現實問題,不敢放手開展活動,長此下去怎麽行?毛澤東同志說,青少年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要樹立康健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沒有美的滋養的人生一定是單調的、幹涸的人生。今年8月30日,我給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時專門強調了這個問題。孔子認爲教育是“興于詩”、“成于樂”,其中就包罗著對美育的重視。朱光潛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沒有童話、歌謠和大自然的雲彩、花朵、鳥叫蟲鳴,如果青少年的心靈世界沒有動人的音符和豐富的顔色,如果青少年沒有藝術愛好和藝術修養,不行能全面發展。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配齊配好美育教師,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這次,黨中央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把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體美勞”的總體要求。現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结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明白勞動最光榮、勞動最高尚、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原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要接纳適應當前環境和條件的有效措施,加強勞動教育,組織好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這是強國富民的大事,教育部門同其他部門要一起研究、拿出措施,切實抓起來。
學生培養得怎麽樣,要看拿什麽樣的尺子去权衡,以什麽樣的眼光去發現。教育不是制造“失敗者”的,以分數貼標簽的做法必須徹底改!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禀賦、才气、愛好和特長不盡相同,不能只關注學習好的學生,使许多學生被忽視、被遺忘,體會不到學習的成就和成長的快樂,越來越沒有信心。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激勵學生,公正公正對待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特長。特別是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城鄉困境兒童、殘疾兒童和學習成長相對落後的學生。清代詩人袁枚有一首詩寫得很感人:“白昼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教育的目光不能總是盯著花園裏耀眼的牡丹花,而要更多投向牆角處不起眼的苔花。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治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通常倒霉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悔改来。
這裏,我要再強調一下,就是要注重教材建設。教材是傳播知識的主要載體,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體系,是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教材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职位,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结果。要鼎力大举加強少數民族文字教材建設。教材建設要加強政治把關。政治上掌握不對、不到位的教材,要一票否決。簡單貼政治標簽,不顧教材體系完整、邏輯完備,斷章取義塞入政治內容,搞得不倫不類的教材,也要不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在差异場合就教材建設提過一些要求,有關方面也作出了事情部署,要抓好落實。
※这是習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一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