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PP电子学院刘利群教授与李慧波博士撰写的题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配景下的婦女教育:面向“十四五”規劃的討論》的学术论文在《妇女研究论丛》2021年第2期发表。该文紧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生长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在中国保障女性受教育时机和实现教育公正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下,对教育领域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还需要解决的一些深条理的问题,提出高质量生长建议。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配景下的婦女教育:面向“十四五”規劃的討論
刘利群 李慧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乃至未來15年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這一目標的提出,爲新時代教育革新發展指明了坐標方位,爲中國制定教育領域中長期規劃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對新發展階段教育事情做出的新部署,是對女性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完善的制度保障是中國婦女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教育生长成就是经济社会生长的重要标志,是妇女生长的重要条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体贴妇女教育事业,通过一系列促进妇女教育生长的机制与制度建设积极促进教育公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执法政策的实施,在坚持优先生长教育、连续实施教育惠民政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积极推进教育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妇女受教育状况不停改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国务院新聞办公室宣布的《平等 生长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生长与进步》白皮书中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基本消除性别差距;普通中学女生比例占据半数;女性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人数大幅增加;普通本专科女生数量凌驾男生,女研究生数量不停增加;农村妇女培训和妇女扫盲结果斐然。
女性教育的快速發展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有直接關系,更與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事業發展密切相關。1995年北京世婦會以來,中國積極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響應國際社會的社會性別主流化戰略,探索並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的提高婦女职位的國家機制建設。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修正案》通過,將男女平等國策寫入總則,此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將“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作爲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內容,並將男女平等國策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門行動計劃。2020年10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保障婦女權益必須上升爲國家意志。
在不斷完善的國家機制建設過程中,在保障婦女權益上升爲國家意志的配景下,國務院婦兒工委自1995年以來在所頒布實施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積極回應了提高婦女职位的戰略目標在教育領域的落實與實施:一是在婦女與教育目標中,明確提出教育事情要全面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二是專門爲婦女與女童教育制定了可量化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在國家的教育統計與監測中設立分性別統計指標,把婦女與女童受教育狀況納入國家社會發展監測目標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指標體系。
國家還通過制定完善的执法法規,確保女性與男性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憲法》《義務教育法》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中都明確規定女童與男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此外,國家還通過制定傾斜性政策措施,不斷縮小教育領域的性別差距。1996年,國家教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女童教育事情的十條意見》,要求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接纳有力措施,制定女童專項扶助政策。2001年,政府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貧困女童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幅增加。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把“義務教育有保障”作爲脫貧的基本指標,爲消除貧困地區女童的辍學現象、落實女童受教育權提供了重要保障。
與此同時,關于防治校園性騷擾、性侵害的执法法規也在不斷出台和完善。教育部先後發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關于建设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爲十項准則》《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預防性侵害學生事情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明確將性騷擾防治納入師德建設,部门省區市和高校還結合地方或學校實際制定了具體的防治性騷擾、性侵害的預防和處理辦法。2020年5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首次明確了學校防治性騷擾的義務,對于校園性騷擾的防治和保障女性宁静接受教育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除了專門的教育执法法規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部門專項規劃爲婦女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與機制的保障,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部門相助、全社會參與的促進婦女教育發展和教育公正的事情花样。
二、教育事情全面貫徹性別平等原則仍面臨挑戰
盡管中國在保障女性受教育機會和實現教育公正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數據上的平等”到全面的平等還有較大的差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003-2004年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指出,在教育領域內,性別完全平等意味著機會平等、過程平等和結果平等。《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將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標准及教學過程中获得充实體現。然而在現實中,教育領域全面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還需要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1、从教育历程来看,女性还面临着成规旧习的影响。在教育教學运动当中,某些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凭据性别刻板印象对男生和女生进行评价,如认为女生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天赋不如男生;男生生动好动,女生平静温顺,等等。教师的这些性别看法,不仅会影响女生在课堂互动中的体现,还可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甚至会进一步强化社会已有的性别偏见。从教材内容看,现行教科书中往往潜藏着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在数量上,男性角色多于女性角色;在职位上,男性主要饰演英雄人物和领导者等主导性角色,而女性则主要饰演家庭妇女、秘书等陪衬性角色;在形象个性上,男性角色阳刚威猛,知识渊博,而女性角色谦卑温和,任劳任怨。教科书是影响学生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媒介,这些蕴涵性别不平等的内容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和生长发生消极影响。在教育情况方面,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校园宁静问题已成不容忽视的议题。由于教师在知识、职位、经济和能力等方面胜于学生,在学生结果考核和资源分配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力,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导致校园性骚扰或性侵案件屡有发生,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康健。因此,建设健全校园预防性骚扰或性侵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2.從教育結果來看,女性在就業領域受到一定水平的限制。盡管在職位招聘中不能公開提出限制性規定,但人們普遍認爲加班多、出差多、理工科和體力勞動強度大的崗位是屬于男性的職業,因而在勞動力市場上這些崗位也往往越发偏好男生,女性在此類領域中的就業受到影響與限制。
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隔離可能加劇人們對專業性別差異的刻板印象,好比人們往往認爲男生更擅長理工科,女生更擅長文科。受社會環境和社會期待的影響,女生會較多選擇人文社科專業,男生會較多選擇理工科專業。而那些薪酬水平更高的職業和崗位往往集中于男生占據此勢的理工科專業。長此以往,專業選擇上的差異將進一步限制女生的職業選擇、薪酬和社會參與。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偏好也會對女性的自我認同與信心産生消極影響,這些陳舊的性別認知倒霉于教育公正的全面實現,使得女性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參與優勢並未同步轉變爲就業領域中的相應優勢,是需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
三、面向未來提高女性教育質量的著力點
著眼于解決上述挑戰,《建議》提出了“深化教育革新,促進教育公正”的部署。同時,《建議》還指出,“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于女性教育而言,乘勢而上的“勢”指的就是黨和國家對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在“十四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應借勢而上,掌握機遇,注重實施性別平等的高質量教育發展戰略。
1.建设貫穿教育全過程的性別平等機制,全面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
社會主義性別文化的焦点是確立了男女平等的社會制度,表現爲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要充实發揮制度優勢,注重實施結果導向的性別平等教育的战略與原則,努力實現從形式平等到結果平等、實質平等的轉變。充实認識到學校既是對人實施教化的主要場所,也是性別文化交鋒的重要場域。教育部門應著力構建一套貫穿教育全過程的性別平等機制,在各級各類學校全方位系統地開展性別平等教育,強化男女平等價值觀的引領與落實。
就国民教育而言,在教育教學运动中带应着力开展有先进性别文化视角的教学设计,去除性别偏见的教育内容,以及营造无性别偏见的教学气氛,打破沿袭性别牢固模式教学运动部署,等等。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事情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将性别平等理念内化为教育事情者的价值观,外化为教育事情者的自觉行动。在教材编写历程中,要对教材编写者增强性别意识培训,使其逾越自身内隐的性别定势,充实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问题,要与时俱进,增加富有时代感的女性角色,富厚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在教育情况营造历程中,要注重构建全方位的校园性骚扰防控机制,创设性别友好型教育空间。
2.爲女性進入“STEM”領域創造條件,使女性取消顧慮、增強信心
除建设健全相應的反就業歧視执法法規、強化女大學生就業的社會支持網絡等措施來改善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外,在學校教育中,還要打破傳統的女性數理能力較男性弱的性別偏見,鼓勵女性選擇數字技術相關專業,不斷消弭數字性別鴻溝。同時,要充实發揮女性在協作、設計、溝通方面的優勢,通過創意設計來提升女性在數字專業領域學習中的自我效能。特別是在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上,要加強女性教育與新一輪産業技術革命的密切聯系。擴大女性在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學科領域的選擇空間,加速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女性人才和系統化培養拔尖創新女性人才。
《妇女研究论丛》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1992年创刊,1999年成为中国妇女研究会会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焦点期刊(HSSCJS)、全国中文焦点期刊(CJC)、中国焦点学术期刊(RCCSE)、中国科技焦点期刊、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來源丨《婦女研究論叢》2021年第2期
https://mp.weixin.qq.com/s/VRqhYH8NLr6-dRyYerfU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