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入園焦慮”,到底是孩子離不開怙恃,還是怙恃離不開孩子?如何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做到有效傾聽與陪伴?事情太忙沒時間陪孩子,反面你“親”了怎麽辦?孩子爲什麽不敢畫畫、不愛彈琴?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不再任性、不愛發脾氣?想要二孩,該怎麽和老大說?在全國婦聯的直接指導下,由中華PP电子學院與中國傳媒大學聯合打造的“愛的魔方:3~6歲兒童家庭教育案例系列短片”日前殺青。
該部系列短片“以問題爲導向”,從家長育兒遇到的兒童生活、學習和成長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突出問題出發,精選15個案例,遵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線索,接纳案例故事呈現+專家演播室講解等表現形式,幫助家長輕松學會解決問題的要领與技巧。
清晨的幼兒園,许多小朋友已經陸續在教室裏和小夥伴們一起愉快地玩耍,然而3歲的天天卻在幼兒園門口,熊抱在媽媽身上緊緊地摟著脖子,豆大的眼淚挂滿了小臉,哭著喊著“不上幼兒園,要回家”。這就是呈現在該部系列短片第一集“不愛上幼兒園的孩子”裏的一段情節。
“上幼兒園”是孩子從出生後與怙恃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分離,也是孩子離開家庭,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對于大部门3歲幼兒來說,要邁出這第一步真的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幾乎每年秋天,在幼兒園裏都會准時上演天天小朋友那一幕,這就是典型的“入園焦慮”。爲什麽會産生這種焦慮?短片中,幼教研究與實踐方面的資深專家解讀說,一方面,孩子的入園焦慮水平與他的社會適應能力緊密相關。在0至3歲這個階段,如果孩子缺乏接觸新環境、新事物的機會,那麽他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就相對會較弱。另一方面,就是怙恃對孩子環境適應能力的擔心,這種擔心反映出怙恃離開孩子的焦慮情緒,會進一步加劇孩子的入園適應困難。“我們許多‘80後’怙恃對于子女的入園問題表現出的焦慮一點也不亞于孩子。許多怙恃還沈浸在與子女的‘膠著的依戀’中,他們不大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融入新的集體和環境中去。所以,這個時候,怙恃的潛意識裏渴望孩子的依戀,並且希望能證實孩子確實離不開自己,孩子確實需要怙恃。”中華PP电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園長胡華補充道。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资助孩子顺利进入幼儿园,开始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专家指出,只要怙恃们能以积极的心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生长差异,为孩子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情况,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同时提前资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新情况,并对老师和小朋友们形成信赖感,那么,消除入园焦虑并不是件难事。
隨著《虎媽貓爸》等一系列關于兒童教育的家庭劇熱播,關于“早教”“隔代教育”“中國式教育”等社會熱點話題也受到了廣大觀衆的熱議。劇中由趙薇飾演的“事情狂”媽媽見識了禮貌大方、多才多藝、獎狀貼滿牆的“別人家的孩子”,而自家的茜茜卻什麽都不會,強烈的危機感一步步將她逼成了“虎媽”,而茜茜也苦不堪言。現實生活中,怙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三歲就能識千字,四五歲就能“博覽群書”,學畫畫、彈琴、書法、數學,爲上小學做好充实准備。
系列短片中“不敢上美術課的孩子”“怕上小學的孩子”“怕輸的孩子”“不想彈琴的孩子”等幾個短片集中探討了怙恃“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所帶來的困擾和焦慮。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同一句咒語,套牢了家長,也禁锢了孩子。許多家長迫于外在的壓力,甚至陷入相互比較的泥潭。但是,這樣的結果很有可能會破壞孩子原本的求知欲望和對小學生活的憧憬,爲日後的厭學情緒埋下隱患。
对此,中华PP电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王练体现,“愛孩子就要讓他發現學習的快樂”。片中资深专家建议,家长应该充实地掩护、尊重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洽奇心,给予孩子宽松的创作和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更多积极的、正面的反馈,资助他们树立自信,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要领,形成好的学习品质。
“雖然系列短片中所選取的案例並不能包罗家長們遇到的所有兒童學習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們所選取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相信用心的家長一定能夠觸類旁通,獲得豐富的啓迪。”中華PP电子學院副院長宋勝菊体现。
隨著國家生育政策的調整,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生育“二孩兒”。這對于一個3~6歲的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生活事件,甚至是難以蒙受的生活事件。在系列短片“不聽話的哥哥”一集中,小米自從弟弟到來後,從家中的“獨子”變爲了“長子”,感覺原本享有的關愛、照顧和贊賞被分去了一半,同時還失去了屬于自己的權利和機會,甚至出現了攻擊性的行爲,讓爸爸媽媽很是頭疼。那麽對于那些已經有了第二個孩子,或正计划要第二個孩子的怙恃來說,該怎麽樣幫助老大去適應新的生活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幫助孩子去適應新的身份,在要第二個孩子之前,應該去征求老大的意見,真實地告訴他弟弟妹妹到來以後,生活可能産生的各種變化。”中華PP电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張雯副教授建議。此外,怙恃還要適當地去維護第一個孩子的權利,不能因爲第二個孩子小就給予過多的特權。怙恃應該恰當地處理孩子之間産生的問題和沖突,不要理所應當地認爲大的孩子就應該懂事,應該會分享,更不能因爲大的孩子做得欠好,而給他貼上一些不懂事或不聽話的標簽。怙恃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強迫他去接受自己已經是哥哥或姐姐這樣的身份,可以邀請大的孩子參與到對弟弟妹妹的照顧中來。在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被信任、有能力完成這些事情,會很自然地和弟弟妹妹建设起深厚的情感。“新生命的到來給了家庭一個很是好的機會,去學習如何在收獲親情的同時,也學會了愛與支付。這或許就是怙恃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中華PP电子學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負責人夏菡副教授說。
自出生起就由保姆照顧日常生活起居,只和保姆親的辰辰;羨慕地望著身邊小朋友們拿著和爸媽一同完成的玩具,而自己卻什麽也沒有的小夢澤;總是愛和怙恃發脾氣,一發脾氣怙恃就會用物質獎勵來控制的子涵;聰明伶俐,多才多藝,古筝、鋼琴、舞蹈樣樣精彩,但是進了商場看到玩具就接二連三要個不停的任性潼潼;個性有些小張揚和小犷悍,總是愛欺負小朋友,出了名的“淘氣大王”淇淇;喜歡以強勢主導性的行爲方式來參與遊戲,讓小朋友們敬而遠之的米米……“片中采選的案例幾乎是作爲家長撫育孩子過程中都會碰到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觀看過短片的兒童家長鄧嘉麟感伤道。不僅如此,“短片從專業和理論研究視角,准確地捕捉3~6歲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思維與行爲特點,將其生動地再現,並給予專業的解釋與指導。用與兒童平等、平行、平視的角度進行家庭教育研究、探索與實踐,內容深入淺出。”在兒童家長閻芃序的眼裏,這部系列短片堪稱幼兒家庭教育的“聖經”。
無論是指導怙恃與孩子間建设宁静型的親子“依戀”關系,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做到有效的傾聽和陪伴,還是建議怙恃學會教孩子換位思考、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和正確的社會交往战略,建设規則意識,樹立怙恃權威和榜樣示範作用等,“以生動的例子講述家庭教育的正確理念和要领,給人以啓迪。相信這套短片將會爲廣各人長朋友改善教育要领、促進幼兒康健成長、增添家庭福祉提供有益幫助。”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曉驷評價說。“怙恃是幼兒最重要的撫養者與教育者,尤其是“80後”“90後”的年輕怙恃更是迫切需要科學教養幼兒的要领與對策,學會處理好尊重與指導,對話與啓示的關系,希望觀看短片的家長能夠获得專家的科學指導。”楊乘虎導演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這部系列短片彙集中華PP电子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具有學前教育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和傳播學等多學科配景的專家,以及中華PP电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的一線教師組成的專家團隊制作完成的,還專門創作了主題曲《輕輕拉住你的手》。談到此次創作,作爲出品方之一、中華PP电子學院院長劉利群体现,這是兩校智慧的結晶,更是對學校學術结果的一種檢驗。系列短片作爲一種全新的嘗試,一種優質教育資源與新穎傳播方式的有機結合,豐富了我國家庭教育的形式,也是高校服務社會、參與和引領社會建設的重要貢獻。期待以後能有更多系列精品面世,喚起更多人關注兒童家庭教育,掌握教育孩子的“愛的技巧”,“給孩子適宜的愛”,配合營造兒童康健成長的良好環境。
擁有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與要领,就如同擁有了愛的魔方。希望觀看了這部短片的爸爸媽媽,正如系列短片的構想者、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岩寄語的那樣,“能夠用心轉動愛的魔方,轉出每個孩子的心靈驿站與成長空間,轉出每個家庭的幸福快樂與溫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