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時政要聞 > 正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意见 保障妇女就业创业正当权益 构建生育友好就业情况

宣布部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事情部、新聞与新媒体中心) 發布者:李思叡 發布時間:2024-09-2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实就业的意见

(2024年9月15日)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衆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康健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爲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实就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基礎,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爲引領,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爲抓手,以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爲著力點,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革新爲動力,以不發生規模性失業風險爲底線,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實現勞動者事情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宁静等,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獲得感幸福感宁静感,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經過努力,就業機會充实、就業環境公正、就業結構優化、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系和諧的局面逐步形成,系統集成、協調聯動、數字賦能、治理科學、法治保障的就業事情體系越发健全。城鎮就業穩定增長,失業水平有效控制,勞動參與率基本穩定,現代化人力資源加速塑造,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越发完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穩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勞動者就業權益有效維護,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促進協調聯動

(一)強化宏觀調控就業優先導向。把高質量充实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財政、貨幣、産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確定、重大生産力结构要同步開展崗位創造、失業風險評估,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二)增強現代化産業體系就業協同性。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革新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结构建設未來産業,加速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推進生産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加速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擴大第三産業就業容量。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增強農業就業吸引力。

(三)支持各類經營主體穩崗擴崗。發揮國有企業就業引領作用,綜合運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社會保障等政策,引導各類主體更好履行穩崗擴崗社會責任。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産業和企業,對就業示範效應好的經營主體,同等條件下優先保障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提供用工支持服務。

(四)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就業承載力。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加速形成一批服務融通、政策貫通、渠道暢通的就業集聚區和增長極。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産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都市向要地有序轉移,加大對革命老區、邊境地區、資源枯竭地區等政策傾斜,促進區域間就業均衡發展。

(五)培育就業擴容提質新動能。拓展數字經濟就業新空間,鼎力大举推進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支持平台經濟康健發展,做好數字轉型中的崗位挖潛、職業轉換。增加綠色就業新機會,積極發展節能降碳、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修複和利用等綠色産業,推動綠色發展和就業增長協同增效。開辟康養就業新領域,發展銀發經濟,促進康健與養老、旅遊、休閑、食品等産業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就業增長點。

三、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六)提高教育供应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生长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生长,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凭据社会需要、工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迁就业状况作为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部署的重要依据,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加速生长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术人才。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生长,组建一批技工教育联盟(团体),遴选建设一批优质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历程,推动在普通高中阶段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

(七)健全終身職業技术培訓制度。實施技术中國行動,鼎力大举開展職業技术培訓,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構建貫穿勞動者學習事情終身、覆蓋職業生涯全程的技术培訓制度。加強公共實訓基地、高技术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建設職業技术培訓基地,形成以市場化培訓爲主導、行業企業自主培訓爲主體的職業技术培訓供給體系。指導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保證60%以上的經費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允許用于企業建设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

(八)拓寬技术人才發展通道。建设完善國家資曆框架,推動職業資格、職業技术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曆雙向比照認定,推進“學曆證書+若幹職業技术證書”制度實施,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及時發布新職業。暢通職業發展通道,支持切合條件的企業開展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事情,建设一批技术大師事情室、勞模工匠創新事情室。動態發布技术人才薪酬價位信息,引導企業逐步提高技术人才薪酬待遇。健全以世界技术大賽爲引領、全國職業技术大賽爲龍頭、全國行業和地方各級職業技术競賽以及專項賽爲主體、企業和院校職業技术比賽爲基礎的職業技术競賽體系,完善相關表彰獎勵政策。

四、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

(九)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成才渠道。促進市場化就業,完善工資待遇、職稱評聘、培訓升學等政策,開發更多有利于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到位于縣鄉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青年就業服務效能,強化針對性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技术培訓、見習實習,形成銜接校內校外、助力成長成才的服務支撐。實施青年就業啓航、“宏志助航”等專項計劃,強化對困難家庭畢業生、長期失業青年的就業幫扶,促進其盡早就業、融入社會。支持留學回國人員同等享受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

(十)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保障。健全學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创业培训、个性化培训并行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挖掘岗位资源,探索“教培先行、岗位跟进”就业模式,勉励优秀退役军人按有关划定到党的下层组织、城乡社区和退役军人服务机构事情。引导退役军人围绕国家重点扶持领域创业。

(十一)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空間。壯大縣域富民産業,推出一批適應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的新職業,注重引導外出人才返鄉、都市人才下鄉創業,實施以工代赈,加速形成雙向流動、互融互通的統籌城鄉就業花样。組建區域勞務協作聯盟,開展勞務品牌認定培育,完善就業服務、職業培訓、權益維護一體化外出務工服務體系。推動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幫扶常態化,防止因失業導致規模性返貧。

(十二)完善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制度。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合理確定、動態調整就業困難人員認定標准,完善及時發現、優先服務、精准幫扶、動態治理的就業援助制度。鼓勵支持企業吸納就業、自主創業,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加強求職就業、技术培訓等服務。招用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要依法保障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勞動宁静衛生保護、工傷保障等基本權益,支持用人單位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

(十三)優化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保障制度。健全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孵化、創業活動支持體系,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提升創業質量。支持靈活就業康健發展,建設區域性行業性零工市場、功效化便捷化零工驿站。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擴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對平台勞動規則的知情權、參與權,暢通勞動者維權渠道。對就業困難人員、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的,凭据規定給予一定的社會保險補貼。

五、健全精准高效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十四)完善覆蓋全民的就業公共服務制度。堅持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完善服務清單,強化常住地、就業地服務責任,推動就業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廣覆蓋、用人主體廣惠及、就業創業全貫通。提升服務專業化水平,發揮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作用,定期開展業務練兵、技术交锋,支持就業公共服務機構、高校等的就業服務從業者申報相關專業職稱,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發展、擴大服務供給。

(十五)夯實基層導向的就業公共服務基礎。將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空間相關規劃,綜合區位特點、人群特征、服務半徑,结构服務設施、人員隊伍,促進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就業困難群體傾斜。將基層就業公共服務融入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範疇,納入基層民生保障服務事項,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15分鍾”就業服務圈,健全標識統一、结构合理、服務規範、運行高效的基層就業公共服務網絡。

(十六)推行數字賦能的就業公共服務模式。建设全國統一的就業信息資源庫,推出全國就業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就業事項一體化辦理、精准化服務、智能化監管。推廣數字賦能、實地摸排、精准服務的模式,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公安、民政、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數據共享比對,將政策和服務主動精准推送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

六、提升勞動者就業權益保障水平

(十七)保障平等就業權利。堅決破除影響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同步推進戶籍、用人、檔案等服務革新,消除地域、身份、性別、年齡等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暢通社會流動渠道。健全就業歧視救濟機制,依法納入勞動保障監察範圍,完善民事支持起訴機制,穩妥開展公益訴訟檢察事情。完善殘疾人按比例就業、集中就業、自主就業促進機制,發揮好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促進就業作用。保障婦女在就業創業、職業發展、技术培訓、職業康健與宁静等方面的正当權益,健全生育保障、普惠托育、就業扶持等支持體系,構建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

(十八)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

(十九)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推動企業依法保障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宁静衛生保護等正当權益。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隊伍建設,持續整治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有效治理欠薪欠保、違法裁員、求職陷阱等亂象。

(二十)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推動用人單位及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推動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向職業勞動者廣覆蓋。完善就業與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按規定兌現失業保險待遇,提供分層分類社會救助,調整完善低保漸退期限和就業成本扣減規定。

七、凝聚促進高質量充实就業的事情协力

(二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促進高質量充实就業事情的各領域全過程。將就業事情作爲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績效考核重要內容,按有關規定開展就業事情表彰。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把就業當作民生頭等大事,加強組織實施,健全制度機制,增強事情协力,結合實際抓好本意見貫徹落實,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二十二)強化支撐保障。研究完善就業促進、反就業歧視相關执法制度。合理部署就業補助資金,統籌用好失業保險基金、各類産業引導基金等促進就業,完善政府購買就業公共服務制度。加速建構中國就業理論體系,加強就業理論研究和咨詢智庫建設。強化就業領域國際相助,建设常態化對話機制,提升我國在就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十三)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建设健全高質量充实就業統計監測體系,建设就業崗位調查制度,適時開展高質量充实就業評估。完善規模性失業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加強監測預警、政策儲備和應急處置,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就業風險儲備金,妥善應對就業領域重大風險。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對就業的影響。

(二十四)營造良好氛圍。適時開展集中性就業促進和技术宣傳活動,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力度,及時總結宣傳典型經驗和實施成效,加強輿論引導,推動形玉成社會關心支持就業的良好氛圍。